千載光陰沉淀,一朝驚鴻綻放。當夏日清風拂過內蒙古大地之時,一座文化殿堂在萬眾期待中揭開面紗。6月20日,籌備已久的內蒙古博物院新館開館試運行,10個基本陳列,5個通史展覽、5個專題展覽,3000余件套展品,633件套珍貴文物,千年文明的星河呈現在世人眼前。
珍陳讓博物館更有底蘊
新館氣勢恢宏,總建筑面積14.7萬平方米。與舊館相比,新館里展覽更多更精彩,全面升級的新館必將成為內蒙古文化新地標。
走進博物院3樓,“融鑄北疆——內蒙古古代歷史陳列”1至4號展廳依次鋪展。從大窯遺址的人類微光到紅山文化的玉龍初現,從胡服騎射的改革創(chuàng)舉到昭君出塞的和親大義,從鮮卑南遷的漢化改革到遼夏金的學唐比宋,從金蓮川的大元一統(tǒng)到元明清的交融匯聚,展覽生動呈現了北疆大地不同歷史時期的風貌,勾勒出一幅各族人民共同創(chuàng)造燦爛悠久、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的壯美畫卷。
“遠古世界——內蒙古地區(qū)的遠古生物及其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”“故塞同風——長城及長城地帶的文化交融”“文脈遺珍——內蒙古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”“亮麗內蒙古——內蒙古多姿多彩的生態(tài)畫卷”和“飛天神舟——內蒙古與蓬勃發(fā)展的祖國航天事業(yè)”5個專題展覽以“天地人和文明共生”為主題,打破傳統(tǒng)線性敘事,采用碎片化場景+核心文物焦點布局為整體設計理念,構建起從自然到人文、從歷史到未來的立體敘事框架,深刻詮釋了內蒙古作為“生態(tài)屏障、文明通道、創(chuàng)新高地”的重要價值。在這片土地上,自然與人文、傳統(tǒng)與科技始終在動態(tài)平衡中創(chuàng)造著新的可能。
新館開放之際,內蒙古博物院特別“上新”了“彩練當空——明清顏色釉瓷器菁華展”“古希臘之美——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藏文物精品展”兩大特展,讓觀眾領略不同文化、不同文明帶來的震撼。
科技讓博物館更加聰明
“你來講講鷹頂金冠飾有什么工藝奧秘吧,你能為它作首詩嗎?”
“鷹的翅膀,熔進黃金的重量,在草原的暗夜,壓彎了星芒……”
在內蒙古博物院一層大廳,全息投影的AI講解員“鴻格爾”用它的“聰明腦瓜”和“有趣靈魂”講解著館藏文物。這位寶藏館員,依托DeepSeek模型的深度學習能力,通過“吸收”大量文物知識語料,對觀眾的提問能做到秒速響應、對答如流。
科技在博物館中的應用正在深刻改變觀眾的參觀體驗、文物保護和展覽形式。內蒙古博物院新館用數字化重新定義博物館的參觀展覽方式。一層大廳兩面20米長的“魔屏”中海量藏品如瀑布般汩汩流淌。一面是“文物知識圖譜”,展現文物的歷史時間軸和關系圖譜;一面是“數字文物互動”,游客輕觸屏幕、拉伸圖片,就能放大文物細節(jié),掃描二維碼,系統(tǒng)就會導航到文物所在位置。
“這個‘內博小導航’實在是太好用了,我參觀時長有限,它給我推薦了快速瀏覽路線,讓我輕松打卡鎮(zhèn)館之寶!”一位觀眾開心地說。
如今,觀眾逛博物館不再是被動觀覽,更喜歡互動、沉浸、個性化探索。為滿足這一需求,內蒙古博物院在展廳、活動空間、公共空間,利用不同的數字化手段,為觀眾帶來驚喜。
虛擬展陳讓觀眾從觀看劇情到參與劇情,真正讓文物“活”起來;VR沉浸式體驗區(qū),“宇宙猜想”和“叢林探秘”兩大VR展,以前沿空間計算沉浸式展覽技術、多視角的精心設計、全方位的感官刺激,帶觀眾沖破次元壁,探尋宇宙世界和恐龍文明的奧秘,開啟一場驚心動魄的冒險之旅。
此外,內蒙古博物院的智能預約系統(tǒng)進一步升級,利用空間大數據分析和實時人流建模技術,實現動態(tài)放票和智能預判,離館觀眾空出的名額將實時釋放,并優(yōu)先為臨近觀眾保留預約機會,實現來館觀眾最大化進館。
社教讓博物館更顯鮮活
“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?!?,歷經多年,內蒙古博物院社教活動已形成品牌,2024年全年共舉辦社會教育活動1970場,線下參與人數16.4萬人次,線上點擊量1741.6萬。
新館落成后,將以更豐富的空間體驗、更加多元的教育活動,塑造全新的“內博社教”品牌。
N探空間、M想學堂和即將開放的W博書齋是內蒙古博物院精心打造的教育空間、沉浸式文化課堂。
這些社教活動以“探索歷史、感知文化、終身學習”為核心,精心構筑國寶奇遇閣、匠心工坊、歡樂那達慕、靈感創(chuàng)作屋、光影秘境等五大主題體驗區(qū),引導觀眾開啟穿越時空的北疆文化探索之旅,在多種沉浸式體驗中建構文化認知,個性化表達自己對文化的理解。
據悉,內蒙古博物院在寒暑假期間還將推出“內博職業(yè)體驗營——博物館青少年夏、冬令營活動”,將博物館策展、講解、文物修復等專業(yè)技術轉化為博物館教育資源,9—14歲青少年在此化身“小小策展人”“小小講解員”“小小修復師”,通過“參觀、學習、實踐”等形式,模擬體驗博物館相關職業(yè),實現自身人文審美和綜合素養(yǎng)的提升。
豐富多彩的社教活動,不僅局限在館內?!靶凶咧械牟┪镳^”系列課程進校園、流動數字博物館基層巡展、“跟著內博游北疆”研學活動、不同主題的線上教育活動,讓博物館的文化滋養(yǎng)以多元形態(tài)融入公眾生活。(記者 馮雪玉)
北疆新聞 | 內蒙古自治區(qū)重點新媒體平臺,內蒙古出版集團?內蒙古新華報業(yè)中心主管主辦的國家互聯(lián)網新聞信息采編發(fā)布服務一類資質平臺。
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:
一、凡本站中注明“來源:北疆新聞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,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,轉載時必須注明“來源:北疆新聞”,并附上原文鏈接。
二、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(作品)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,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。
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(lián)系的,請在見網后30日內進行,聯(lián)系郵箱:bjwmaster@163.com。
版權聲明:北疆新聞版權所有,未經書面授權,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,違者依法必究。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-1
Copyright © 2016- 北疆新聞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(lián)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15120200009-1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營許可證:(蒙)字第631號蒙公網安備:15010502001245